党建专家权威解读习近平"7·26"重要讲话
日期:2017-09-24  作者: 来源:本站  浏览量:153

党建专家权威解读习近平"7·26"重要讲话

我要评论
2017年08月02日 08:20:34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我有话要说(0人参与)

  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多位党建专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定下了总基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教授表示,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实际上是为全党认识和把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提 供了一个总体框架和基本遵循,为全党全国全社会做好下一阶段各项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将引领中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及的中国共产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重大关键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成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体而深入地展开,完整体现了党中央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战略谋划,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再动员、再部署、再出发。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7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逐步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蓝图,中国的发展成就集中彰显了“四个自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九大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绘就新的蓝图。

  开好十九大,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创新事业、推进新发展、取得新成就的宝贵经验,全面部署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民族复兴的光辉前景。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党的十九大将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这个行动纲领的制定,起着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表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这5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这是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5年。“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一批分布在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等方面的重大工程惊艳全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调南方之水、从风中取电、织高速路网、在云端架桥,从承诺“决不让困难群众掉队”到织就“全球最大健康保障网”,一项项重大工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之举。

  “正是在这5年间,中国从‘大国’迈向‘强国’,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5年。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近4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近5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程度之深,中央的决心和态度之坚决,让国人振奋,令世界震撼。

  据统计,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部署了总计616项重点改革任务,在经济生态领域、民主法制领域、司法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域以及党的建设制度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

  这是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5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转变政府职能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4年以来,通过“放”“管”“服”改革,政府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20000多亿元,新兴产业持续保持10%的快速增长。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央环保督察所到之处,解决了大批百姓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问责人数过万,有力震慑了污染企业,给地方党委政府极大震动,赢得老百姓由衷赞叹。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方面,国家各部委全面发力深化改革,人民所热切关注的医疗、养老、环保、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等各项民生大事,有了向好向上的进度表和目标图,全面深化改革让百姓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这是全球共度“北京时间”的5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命运与共的大趋势,把“开放”纳入新发展理念,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强调“中国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推动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从杭州西子湖畔到北京雁栖湖岸,再到鹭江之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滚滚向前。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

  这5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饱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由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在东方这样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子。”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告诉记者,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在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刻,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民心所向共创伟力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不变的宗旨情怀,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此次讲话,从历史的高度来提醒全党接下来的四年将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四年。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防范风险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例如,近期中央密集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经济工作,都强调了金融安全问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确保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既是稳的题中之义,也是进的必然要求。

  脱贫攻坚已经下发“军令状”。2020年贫困群众要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打赢脱贫攻坚战,体现党的宗旨和人民立场,体现党中央的政治和大局,关乎实现党的历史使命。

  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发展的脉络。前段时间,中办国办下文通报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遭破坏一事,宣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会是将来的重中之重,毫不含糊。

  除了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保持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缩小,平均每年减贫近1400万人。在此次讲话中,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次较之以往增加了‘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说明我们党对人民群众诉求的把握更加精确。”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展部主任辛向阳研究员认为,这将更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自觉团结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8个‘更’字,表明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不只是吃饱穿暖,而是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文化。”辛鸣表示。决胜小康,已经到了收官阶段,决胜是“决”什么?是全面。是要让中国每一个老百姓都能过上小康生活,要让中国每一个地方都能进入小康社会,要让中国每一个民族都是小康的。

  这5年,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到推进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的务实举措,从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到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食品安全、住房、养老等突出问题……党中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正因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党才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汇聚起实干兴邦、共襄伟业的磅礴之力。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动员令,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心凝聚共筹盛会

  

  今年,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喜迎党的十九大的热烈气氛中,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6岁华诞。96载风雨兼程,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傅思明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的确立,经过十八大以来的5年实践充分证明,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能够在新的时期,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品格,强调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推向新阶段。

  当前,我们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

  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从讲话中能够感受到,总书记迫切希望理论界能承担起理论创新和理论概括的任务。”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虎学认为总书记此次讲话的理论亮点之一,就在于鲜明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这一重要论断,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理论主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鲜明主题。

  另一方面,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执政兴国、领航中国,党的自身建设关系国家安危,关系民族未来,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管党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狠抓党建各项任务。从坚定理想信念到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出台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开创了党建新局面,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例如,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对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等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充分说明,我们党始终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决不允许党内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7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对孙政才同志涉嫌严重违纪问题立案审查,再次向全党敲响警钟。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全党上下、全国人民对全面从严治党充满了自信。”辛鸣认为。但是正如总书记所强调,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概括起来就是,战略上的高度自信和战术上的清醒自觉。”

  中国共产党人和党中央的高度自信,还体现在全国各地筹备好十九大、开好十九大的实际行动中。一段时间以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从在地广人稀的边陲地区设立“流动票箱”,到利用党建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途径为党员群众释疑解惑;从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宣传发动,到最大范围联系和组织党员参加代表推荐提名,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确保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都参与到十九大的筹备工作中来,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充分发扬民主、筹备好党的十九大的良好氛围。

  近百年来,我们党的奋斗历程既波澜壮阔,又任重道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党的十九大,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