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内部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日期:2019-01-02  作者:审计处网站管理员 来源:  浏览量:615

关于深化内部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导语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内部审计是“ 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并就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管理、职责权限和程序、审计结果运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作出了规定。本文阐述贯彻落实《规定》的六个具体问题。

改革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为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是审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审计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全面履职尽责、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改革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应以坚持和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首要原则。实践中,很多部门和单位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等,作为党委(党组)内部审计工作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为了提升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本部门本单位党委(党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凡是涉及审计计划确定、审计情况报告、违规事项处理、违法问题移送等重大事项的,都要向党委(党组)报告。

 

改革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应以优化和理顺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为重点。当前,一些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审计机关、主管部门、内审协会等外部力量的引导与推动,更离不开组织内部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的提升。

 

改革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应探索创新保障内审人员履职尽责的考核激励机制。各部门和单位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人员考核激励机制,明确业绩评价的依据、方法和考核标准,全面客观评价内审人员工作业绩和发展潜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激励措施。既通过正向考核激励干事创业、用实绩检验责任担当,也通过必要的责任追究督促内审人员坚持职业操守、保持勤勉尽责。

 

服务改善风险管理实施风险管理审计

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风险管理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审查和评价,是一种审计类型;后者是一种强调将审计风险评估和分析贯穿运用于审计全过程的审计取证模式。

 

风险管理审计应以内部控制研判为基础。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重点关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评估方法、风险应对措施,以及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态度、理念、胜任能力等内容,结合内部控制、财务、绩效的审核结果,对风险管理现状及效果进行专业判断,评价风险管理的合理性、措施的适当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

 

风险管理审计应关注战略管理和绩效。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站在组织战略管理的高度,运用系统思维,充分把握组织总体发展态势,找准组织发展瓶颈,为组织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既要熟练运用审阅、检查、访谈、分析程序等传统审计方法,也要学习掌握关键风险指标分析、生命周期分析等常见的风险评估方法,了解风险管理的最佳实务,与通过测试和评价获取的具体情况对比分析,从而找到差距及产生差距的原因,为服务组织改善风险管理提出意见建议。

 

全面理解绩效审计

把握好绩效与真实合法的关系。绩效审计不能与财务收支、合法性审计完全割裂。绩效审计建立在基础数据资料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只有在完成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并对其不真实不合法事项进行调整的前提下,绩效审计才有现实意义。

 

关注资源分配和发展战略。不仅要关注组织的经营与管理,促进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充分挖掘人财物潜力,提高管理水平,而且要关注组织发展战略。组织发展战略既体现组织的持续增长,更体现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发展方向。内部审计应当通过绩效审计,推动组织发展战略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注重相对性分析。审计人员应当根据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选择与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和审计评价标准相适应的技术方法。其中,分析方法最为常见。在运用分析方法时,除采取绝对数量、变化趋势等分析外,更要注重对评价指标的相对性分析。

 

更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机构接受委托,对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是一项基本职责。其主要目标是,评价内部管理的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促进其认真履行经济职责;加强对内部管理领导人员的考核,为管理层或人事部门考核、奖惩、任用干部提供依据;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随着组织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可和期望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断拓展,已不仅仅是狭义上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也逐渐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范畴。可以说,任何内部审计都具有经济责任的元素,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涵盖了单位履行职责的各个方面。

 

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注重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紧扣中央精神和改革发展要求,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看是不是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是不是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是不是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要坚持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让审计评价更准确客观、责任认定更令人信服。

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还应当实现责任、家底和发展“三兼得”。既要聚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又要通过审计摸清被审计单位家底,以审计发现的问题为基础,提出促进完善内控、防范风险、健全制度的建议,更好地服务于完善组织治理、实现组织目标,促进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精准把握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

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是近年来内部审计的一项新任务。《规定》明确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应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依据有关规定,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的基本对象,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单位领导。

 

内部审计机构应充分认识新时期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本组织面临的主要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风险。善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分析手段,对被审计领导人员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促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切实发挥审计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作用。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贯彻执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遵守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重大决策、完成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责任、组织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资金征管用和项目建设运行情况等。通过审计推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强化内审发现问题整改和成果运用

树立内部审计成果的产品意识。内部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投入产出的核心“产品”,是工作成效的集中反映。内部审计只有取得丰富成果,才能谈得上价值创造、成果运用和督促整改问责。因此,应当牢固树立审计成果的产品意识,努力打造高质量、高产出的内审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责任机制。需要强调的是,审计工作的完成,并不是以发现审计问题、出具审计报告为标志,而是以审计发现问题得到整改为标志,因此应采取有力措施,督促整改,切实打通审计整改“最后一公里”,促进内部审计建设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和问责机制,明确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认真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及时研究分析审计提出的建议,并将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协助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督促落实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对于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进行责任追究。

 

落实审计成果运用的激励机制。为了鼓励组织切实整改,保护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积极性,《规定》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了审计机关有效利用内部审计成果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积极探索创新,进一步提升成果意识,创造能够为审计机关所认可的工作成果,并以此赢得所在部门单位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内部审计与审计机关之间的沟通、交流、协调,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认知度。(李凤雏   审计署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司长)

来源:中国审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