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全覆盖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5年12月17日,中国审计学会与有关省级审计学会、审计署有关特派办理论研究会(组)合作开展的“审计全覆盖”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同志对目前审计全覆盖实践中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完善的路径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一、审计全覆盖实践中的问题
一是审计资源配置不足,无法保障审计对象的全覆盖。审计人员尤其是业务人员不足制约了审计覆盖面的扩大;信息化技术资源的匮乏,影响了审计全覆盖的效率;地方审计机关任务来源的多渠道,导致审计工作内容多、压力大,质量难以保证,存在审计风险;审计成果碎片化,造成资源浪费和闲置,影响了审计全覆盖的深度和成效。
二是现有审计组织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全覆盖的需求。现有的审计组织方式是按行政层级、业务部门进行分工,上下级和不同部门之间往往各自为战、分散作战。矩阵式组织模式与审计专业化建设不平衡,查处机制不完善,审计现场与后期管理脱节,审计分工不科学,审计工作横向联系和弹性不够、效率不高,不能完全适应审计全覆盖的要求。
三是审计全覆盖所需的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监督体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在工作配合方面,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因为工作重点不同,对移送线索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导致立案率、查处率不高,影响了审计监督成效。
四是审计对象存在法律空白和盲区。例如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没有对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审计;在金融审计方面,对地方国有控股、非国有控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和金融集团审计不足。
五是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不能实现结果运用的全覆盖。例如,对领导干部因失职渎职造成损失浪费而追究责任的少,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违规行为应负的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如何追究尚待研究。审计方案设计、审计口径不统一等,增加了审计风险和信息收集不全的可能性。
二、进一步推进审计全覆盖的对策建议
一是创新顶层制度设计,链接党内监督体系。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审计机关的政治地位,在党的监督序列里增设党的审计委员会,并与审计机关合署办公,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提升审计机关对地方各级党委及其主要领导干部的话语权,把审计监督与党管干部、纪律检查、追责问责结合起来。
二是优化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团队效率。既要保持审计机关、内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横向整合,又要保证审计机关上下级资源的纵向整合。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审计干部的教育培训机制,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计划性和科学性,如采取分级管理、分类培训等办法。要坚持以审计全覆盖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审计实效为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
三是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树立联动整合理念。摒弃过去分散实施、各自为战的理念,树立全市、全省甚至全国“一盘棋”的理念,进一步促进审计项目整合、高效运作。淡化部门、行业的界限,秉持“能整合的不分开、能一次的不多次”的原则,节约审计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四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网格化。借助新型科技手段,逐步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在审计业务领域的全覆盖。以“金审工程”为依托,加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年度数据的集中分析,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
五是实施成果统筹。注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扩大和深化对审计成果的利用,做大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审计一个,规范一片;处理一个,教育一批。拓宽审计成果利用渠道,利用政务信息网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审计成果资源共享,通过更多层次和渠道,使审计成果在行政监督、法纪监督、干部管理和宏观调控方面得到深入应用。
- 上一篇:关于深化内部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 下一篇:内部审计怎样才能查出账外资金